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

宋明以來禪門多設有般若堂,般若即是梵語 Prajñā 的音譯,原義為「超越之智慧」;般若堂本為禪門供大眾參禪用 功,以期契入佛家甚深智慧的場所。自基金會創設之初,便設有般若堂,佔地約四十坪,供大眾在此攝心用功,但年久失修,相關設備已略顯陳舊。在董事長動念整修之初,便已萌生由《法華經》轉化為設計語彙的想法。

創辦人曉雲法師為天台宗第四十五代祖師,天台宗的開創者智顗大師(538-597)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,故名天台宗,《妙法蓮華經》 【為該宗之根本經典,故又被稱為法華宗;由《法華經》為宗骨,除了令大眾了解本會傳承 雪之法脈外,也是提示大眾用功的入處。」

 

《法華經》梵語為 Sad-dharma Pundarika Sūtra, Sad-dharma 為正法、妙法之意, Pundarika 為白蓮花之意, Sūtra 為經,換言之,就是以白蓮花比喻真實的佛法。 該經透過各種巧妙地譬喻顯示佛陀之慈 悲,並且不斷宣說含融聲聞、緣覺、菩薩 的究竟一乘圓教為了明確地呈現以《法華經》為 宗骨的法脈傳承,故將供奉佛聖像的殿 堂,命名為「法華三聖殿」,並擬增供 文殊師利菩薩與彌勒菩薩聖像,以呈現 《法華經》中釋迦佛大放光明,彌勒菩 薩請法,文殊菩薩決疑的開經景象。

 

設計師李若玲、何天笙賢伉儷多次聆聽仁朗法師開示後,慢慢地將抽象的經教轉 為空間的視覺感,並親手繪製空間示意圖,反覆與法師討論,逐漸形成以白 色為基調,部分點綴暗金色的視覺概 念,從而呈顯經典中莊嚴華美的氛圍 因本基金會空間為舊式辦公大樓,樓板 較低,因此天花板漆上百合白並嵌入嵌燈,大眾禮佛區為大面積的方形,「法華三聖殿」則是橢圓形,由淺木紋飾條 壓邊,營造較為開闊的頭部空間感。相對於天花板高明度、低對比的視覺感 地板則採用低明度,且帶有粗糙肌理的 仿木地板,營造出沉穩的感受。牆面的主題背板,即以暗金色的連續方塊構成,增添一點貴氣,又不流俗。

 

空間落 成後,首先於二0二一年一月二十日至 二十四日舉辦感恩祈福暨佛像開光「梁皇寶懺」法會,來參與法會的信眾們, 都紛紛讚嘆佛堂新空間所呈現的氛圍, 讓大眾更能攝心用功,獲得法益。